我的 Vibe Coding 進化史

身為一個在 AI 浪潮下學習程式設計的開發者,我的 Coding 心態與方法,經歷了一段有趣的進化。從最初對 AI 的驚嘆,到追求產出品質的穩定,最終走向系統化的架構思維。我將這段歷程歸納為三個階段,稱之為「Vibe Coding 進化史」。

也許,你們也正處於其中一個階段,或許也曾經歷過類似的感受。

隨意寫階段

初心者的魔法時刻 ✨

還記得第一次寫 print("Hello World!") 的感覺嗎?那種「哇!我是工程師了!」的興奮感,而這在 AI 時代被放大了好幾倍。

當僅用一句自然語言 prompt,AI 就幫你完成整個應用時,心中交織著是驚喜與驚嚇的複雜情感,最後只能說出一個字:「哇!」

這個階段的我,就像發現新大陸的探險家。

  • 瘋狂實驗各種 Prompt。
  • 不斷刷新自己對「不可能」的認知邊界。
  • 每次跑出結果都覺得「怎麼這麼神」。
  • 每天都在顛覆對 Vibe Coding 既有想像。

雖然常常搞不懂它怎麼動的,但每次成功運行都帶來巨大的成就感。這是一段充滿魔法感的學習期,也讓我愛上了 Vibe Coding,真的很容易讓人上癮。

開始精進階段

工匠精神覺醒 🔨

魔法般的體驗之後,我開始撞牆了。

「為什麼這段 Prompt 昨天可以,今天卻失敗了?」這個痛點才又引出了一個更深層的追求:「我要如何讓產出的結果,每一次都穩定又正確?」

我意識到「能跑」與「跑得好」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,而開始有了想法的轉變。

  • 開始鑽研 Prompt Engineering 的技巧。
  • 花費大量時間優化,追求更好的解法。
  • 不再滿足於「差不多就好」的成果。
  • 深入研究哪些方法、工具真正有效。

當 AI 產出的結果越來越貼近你的想法時,那種從「碰運氣」到「有把握」的轉變,成就感也隨之呈現幾何級數的爆發性增長。

想一步到位階段

架構師的思維 🏗️

到了這個階段,我不再只是解決眼前的問題,而是開始以全局視角思考。

不只是在 Vibe Coding,而是開始「設計系統」。

在動手前,我會先問自己一連串問題:

  • 需求拆解: 如何將複雜的需求,拆解成清晰、可執行的模組?
  • Prompt 設計: 如何設計可預測、可維護的 Prompt 結構,以確保穩定產出?
  • 未來維護: 如何讓 AI 生成的程式碼,能讓未來的我輕易理解與維護?
  • 可測試性: 產出的程式碼是否易於進行單元測試與整合測試?

這個階段的重點不再是「快速出結果」,而是「可持續的開發流程」。開始把 AI 當作一個需要精確指令的高效能協作者,而非一個隨機的靈感生成器。

你在哪個階段呢?

  • 隨意寫階段:初心者的魔法時刻 ✨
  • 開始精進階段: 工匠精神覺醒 🔨
  • 想一步到位階段: 架構師的思維 🏗️
  • 其他: 底下留言跟我分享你的進化史

📬 訂閱、🔗 分享、📣 轉發,一起把這股 Vibe Coding 的精神傳遞出去吧!